目前分類:兒童心臟疾病小百科 (32)
- Apr 26 Thu 2018 07:47
筆記6: 心臟超音波的救命招術
- Apr 24 Tue 2018 13:11
筆記5: 發紺性心臟病的終極王牌-小兒心臟外科
- Apr 23 Mon 2018 07:23
筆記4: 偵測及處理急性先天性心臟病的101招-在心臟科醫師出現之前
- Apr 19 Thu 2018 09:53
筆記3: 開放性動脈導管---從早產兒到成人
- Apr 16 Mon 2018 22:36
筆記2: 中隔缺損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 Apr 15 Sun 2018 07:07
筆記1: 第一線醫師要懂的兒科心律不整與處置
- Mar 02 Fri 2018 09:36
兒童心室的早期收縮是良性或惡性?
- Nov 29 Wed 2017 22:27
台灣先天性心臟病的現況
常有人不知道小朋友也會有心臟病,以前連續劇更會演某某某因為得了先天性心臟病,活不過20歲....。話說,"先天性心臟病"是全世界最常見的先天性畸形,但是台灣的現況如何?這群一出生心臟就有或大或小不正常的小嬰兒,未來又如何?可能很多人都想知道吧。
台灣每年約有2600個新生兒有先天性心臟病
根據台大兒童醫院院長吳美環教授過去的研究 (J Pediatr. 2010;156:782-5.),台灣先天性心臟病的盛行率約13/1,000。若以一年出生20萬個新生兒來推估,全台一年約會出生2600個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新生兒。這當中,大約2300個屬於"單純性"的先天性心臟病,而有約300個屬於"複雜性"的先天性心臟病(請見下圖)。"單純性"先天性心臟病定義是指血氧正常且可維持雙心室循環的心臟病,而"複雜性"先天性心臟病是指血氧不正常、手術方式較複雜、或是甚至必須走單一心室循環的心臟病。每年這300個"複雜性"先天性心臟病的小嬰兒若不接受治療,很多無法順利長大,而這裡所謂的治療,大多是指開心手術。相反地,2300個屬於"單純性"的先天性心臟病,有些不需治療,有些甚至會自行痊癒。當然,即使需要治療,很多單純性的先天性心臟病已經可以使用心導管技術進行治療,所以並不一定要接受開心手術。
- Mar 19 Sun 2017 16:42
高人一等的憂傷 – 淺談馬凡氏症part I 疾病篇
「醫生,我的小孩為什麼這麼矮?是不是營養不夠?內分泌有問題?還是…」,「哇!你家的小孩長這麼高,真好,好羨慕啊!」,大多數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小孩身高上能高人一等,站起來走出去,像個麻豆似的,多麼耀眼出眾啊!然而,有那麼一群人“身高”是個討厭、受傷、甚至是禁忌的話題… 因為他們罹患了一種名叫“馬凡氏症”的疾病…
馬凡氏症(Marfan syndrome)是什麼疾病?
馬凡氏症是一種全身性結締組織病變的疾病,最早於1896年由法國小兒科醫師Marfan提出個案報告,但直到 1990-1991 年才陸續由 Hollister 及 Dietz 等人發現其致病機轉,主要是因第15對染色體上的纖維蛋白 fibrillin-1 (FBN1) 基因發生突變所致。Fibrillin-1是細胞外微纖維 (extracellular microfibrils) 的主成分,而微纖維在結締組織的形成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一旦發生突變,會改變 fibrillin-1的結構與功能,導致結締組織排列紊亂鬆散,造成身體多種器官異常的表現。此種疾病為體染色體顯性遺傳,也就是一旦罹患馬凡氏症,則下一代有1/2機會得到此病症,與性別無關。
- Mar 15 Wed 2017 10:18
關『心』肚子裡的小寶貝 淺談胎兒心律不整 (下)
- Dec 31 Sat 2016 17:59
早產兒的開放性動脈導管治療選擇:由您與醫師共同決定!
早產兒的開放性動脈導管(PDA)一向是個讓人困擾的問題(關於早產兒PDA的介紹,請先看這篇文章)。這個在媽媽肚子裏每個胎兒都有的正常結構,隨著小寶寶的提早報到,若沒有適時儘快關閉,反而可能會變成了危害早產兒健康的一大問題。
早產兒PDA何時該處理,每個新生兒科醫師或許都有自己的判斷準則,但原則上是出現心臟負擔增加的症狀與客觀跡象時就要考慮治療。然而,一旦需要接受治療,下一個問題就是用哪一種治療方法?
- Dec 29 Tue 2015 21:45
殺手中的殺手,急性心肌炎!
- Sep 28 Mon 2015 09:57
心房中膈缺損 第二型 (Atrial Septal Defect type 2, ASD II)
有些先天性心臟病很複雜,光是把結構異常的部份從頭唸到尾,應該就有人會開始打瞌睡了(例如: 右心同位症候群合併單一心房心內膜墊缺損左心室發育不全肺動脈閉鎖全肺靜脈回流異常……以下略過),但有些先天性心臟病卻很容易了解,例如左右兩個心房中間的中膈破了一個洞---就是心房中膈缺損了。當然,身為小兒心臟科醫師,一定還要再多介紹一點這個看起來很單純的心臟病,不然就有失專業了
- Sep 18 Fri 2015 20:38
開放性卵圓孔要不要治療?
- Sep 16 Wed 2015 12:01
心臟也會長細菌? 來認識感染性心內膜炎!
- Jul 24 Fri 2015 22:33
肺動脈繃紮術(PA banding)
- Jul 23 Thu 2015 09:22
人工血管手術:Blalock-Taussig shunt (BT shunt)的故事
法洛氏四重症的小孩,因為右心室出口狹窄的關係,到肺的血流會減少,所以小孩的血氧濃度會較低。小孩出生以後,隨著開放性動脈導管的關閉,到肺的血流可能會變得更少,若血氧濃度常常降到70 ~ 75%以下,我們就可能要考慮做個姑息手術(姑息手術意味著,這不是矯正手術),也就是所謂的人工血管手術。我們這篇先談較常做的Blalock-Taussig shunt (BT shunt)。
BT shunt怎麼發明的?
先天性心臟病手術的歷史並不算長。第一個先天性心臟病手術在1939年執行,是在波士頓的Robert Gross做的開放性動脈導管結紮手術。在同一時期,對於法洛氏四重症這種持續發紺的小朋友仍然無解,這種小朋友當時只能給給氧氣和利尿劑等支持性治療,免不了走向死亡。長期照顧先天性心臟病的小兒心臟科醫師Helen Taussig注意到,法洛氏四重症的小朋友,若有開放性動脈導管,會有較好的血氧濃度,因此思考用手術做條血管提供肺血流。她先去找了前述第一個執行先天性心臟病手術的Robert Gross,但這想法不被Robert Gross接受(其實,當時被認為是笨主意),失望之餘,她轉而找在巴爾地摩的 Alfred Blalock協助,同時,Vivien Thomas,一位Alfred Blalock動物實驗室的重要技術員,和Alfred Blalock一起研究先天性心臟病,他們在一些動物實驗證實鎖骨下動脈可以被轉接到其他血管而不會讓手臂缺血,也可能可以增加肺血流。
- Jul 19 Sun 2015 20:55
早產兒的開放性動脈導管 (PDA in prematurity)
- Jul 19 Sun 2015 20:51
開放性動脈導管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
動脈導管(ductus arteriosus)
當我們在媽媽肚子裡時,心臟的血流和出生之後不同。左心室一樣把血打到全身供給體循環,但右心室把血打到肺動脈後,因為肺的發育尚不成熟還沒真的擴張,壓力也比較大,所以真正流到肺的血液並不多,許多血液由肺動脈透過動脈導管(ductus arteriosus)打到主動脈,再到全身,這就是所謂的胎兒循環的一部分,在這裡很重要的一條血管就是所謂的動脈導管 (如下圖),這個血管的存在在胎兒時期是正常的,而且此時的分流是從肺動脈流到主動脈,也就是右至左的分流。